6月24日,吴浩冉和妈妈守在电脑前,终于刷出了高考成绩。根据今年安徽省的分数线,他的成绩比二本线高出18分。
10年前,吴浩冉因脑血管畸形突发脑溢血进行了三次开颅手术。术后,轮椅和拐杖就成了与他形影不离的伙伴。
“动静脉畸形(脑血管畸形的一种)多发现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的孩子,会出现头疼,伴有癫痫发作。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、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小小的“轮椅少年”在长大,那些轮椅上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,但他想把自己学到的一身本领传递下去。6月26日,吴浩冉母亲林铃(化名)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:“浩冉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名老师,教书育人。”
吴浩冉和妈妈在电脑前查询高考分数。受访者供图
被确诊为脑血管畸形,不足十岁的浩冉进行了三次开颅手术
2013年2月11日,林铃依然能清晰记得那一天的所有细节。浩冉每天会问她要2块钱买早餐,那天要了整整4块钱,但林铃只允许他拿走两个钢镚儿。9点左右,在家里看护仅6个月大的浩冉妹妹时,林铃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称浩冉头晕让她去看看,但没人能想到那是突发脑溢血。于是,求诊之路从村里转到镇上最后到达六安市区的医院。
林铃眼见着浩冉的呼吸一点点弱下去。“那个时候他几乎停止呼吸了,整个人都在抽搐,身上硬邦邦的。用我们老家的话说,就像扁担一样硬,硬得动不了了。”林铃记得医生跟她说,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,能不能醒来只能听天由命。
浩冉在重症监护室里整整住了20多天,林铃和丈夫的心都被攥紧了。他们不敢多想,只希望浩冉能活下来,保住性命。
醒来的那一天,浩冉只是张大了眼睛看着爸爸妈妈说:头还是晕乎乎的。
脑溢血来势汹汹,几个月的就诊仍未能查明病因。林铃和丈夫带着浩冉到上海作进一步的检查。第二次开颅手术是在上海做的,第一次手术为了清除淤血,取出了一根小小的头骨,这次是把头骨补回去。随后做了脑血管造影,最终确定浩冉的脑溢血是脑血管畸形导致的。第三次开颅是为了将畸形根治。
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、海绵状血管瘤、静脉血管瘤和囊性动脉瘤四种类型。吉训明介绍,一旦发生头疼和癫痫等早期症状,需要立刻送到医院治疗,越快越好。一旦出现脑溢血,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(CTA、DSA或MRA),能够确定是否为脑血管畸形。少量出血的情况下,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。脑出血量过大的情况下,在血肿清除之后,会择期进行脑血管畸形的处理。
彼时的浩冉尚不足10岁,他已经经历了三次开颅手术。
“我骑着轮椅在大街上走,大家都觉得我帅呢!”
吴浩冉在教室中备战高考。受访者供图
康复之路更不容易。浩冉抽搐得太厉害了,腿部僵直,肌张力过高,无法恢复走路。
“动静脉畸形的后遗症和一般的脑出血后遗症类似,可能出现偏瘫、失语。”吉训明表示,如果手术出血的位置不在影响运动、语言的功能分区内,可以通过康复治疗、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实现基本康复。
浩冉只能与轮椅为伴了。刚上初中的那阵子,林铃可以明显感觉到浩冉情绪的低落。别的小朋友相约一起打球,蹦蹦跳跳地去小超市买零食。浩冉却只能坐在轮椅里,呆呆地看着。林铃就安慰他说:“你骑着轮椅走在路上,所有人都盯着你看,回头率多高呀!”在她的描述中,骑着轮椅的浩冉就像一个闪闪发光、万众瞩目的小小英雄。
他听进了妈妈的话,后来自己也保有这样的心态:“我骑着轮椅在大街上走,大家都觉得我帅呢!”吴浩冉想考进师范大学,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苦读,一样奋力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。
有一次,林铃带浩冉去乡镇组织的儿童体检,医院里挤满了坐着轮椅的孩子,他们才知道小小的镇子上有如此多残疾儿童。他们都没有继续上学了,只有他还在继续。林铃听到过很多老家亲戚的劝慰,劝他们夫妻放弃这个孩子,再生一个健全的孩子,把力气都放在下一个孩子的培养上。林铃和丈夫都不予理会,只要浩冉想继续读下去,他们就全力支持他的梦想。
刚到霍邱县第二中学时,老师曾私下询问过林铃是否需要对浩冉特殊照顾。林铃说不用,他和所有孩子都一样,不想被差别对待。但“差别”还是体现在一些细节里。老校区过去没有无障碍通道,为了让浩冉同行更加方便,学校在他经过的道路上一一修整无障碍设施。
他是特别的,但一家人将这种“特别”转化成了新的动力,周遭的环境都在助力这个孩子,让他一步一步走到自己梦想的轨道上。
浩冉仍在斟酌高考志愿,林铃期待着他站上讲台的那一天:他能够骑着轮椅,看着教室里的学生们,侃侃而谈。
责编:乔靖芳
主编:张赫
校对:王卓